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肯定宜都“古道枢纽”地位
点击上方蓝字
5月26日至27日
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
在我市圆满落幕
与会专家学者们提出宝贵意见
并对宜都“古道枢纽”地位给予肯定
湖北日报、荆楚网
新华网、中新网
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
5月27日,以“线路与文化”为主题的宜都、五峰、鹤峰、石门第三届宜红古茶道学术研讨会,在我市圆满落幕。80多位国内专家学者经过深入的交流探讨,肯定了宜都“古道枢纽”的重要地位,并为后期保护利用提供建议。
“宜红古茶道”是明清至民国时期在武陵山区和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交汇地带形成的茶叶贸易、运输以及人群流动、文化交流路线,是中俄蒙万里茶道茶源区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中,宜红茶重要集散地宜都地处长江、清江、渔洋河交汇处。光绪初年,红茶加工技术传到鄂西地区,鹤峰、五峰、宜都、石门等地开始修建宜红茶古道。1951年,中国茶叶公司宜都红茶厂成立,宜都成为统领湖北、湖南两省16个县的宜红茶收购、精制和出口中心。
专家说
国务院参事、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徐嵩龄说,宜都境内的宜红古茶道遗存点具有完整性,十分有代表意义。对待这些文化遗产,要从不角度看待,研究其本身属性、价值意义,并善于发掘、保护利用好文化遗产。
宜都现存70年前的宜红茶生产线至今还能运转,让国家博物馆文化线路委员会主任委员杨林感到非常惊叹。他说:“这是我国罕见的茶业活态工业遗产,足以奠定宜都作为宜红茶‘古道枢纽’的地位。”
中国建筑设计院建筑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傅晶考察了八个省区所有的古茶道和遗存点。她说,宜都是宜红茶从山区进入长江的重要节点,既有加工又有转运,遗存点特征鲜明,不应忽视。
武汉大学俄罗斯乌克兰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再起介绍,在“万里茶道”湖北路线中,五峰、鹤峰等地的宜红茶,大多先到宜都中转或精制加工,再运往武汉,可证明宜都在古茶道中的地位。
“宜红茶在茶区生产组织过程中,最大难点在于交通。”宜红文化学者、第五届宜昌市政协主席李亚隆说,“跋山涉水、一路前行”的宜红古茶道精神,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主任陈飞建议,宜都在宜红古茶道资源遗产保护利用中,可实行“一加六模式”。即在现存遗产基础上,进行遗产调查、遗产认定、非遗文化发掘、遗产价值认定,以及有针对性的保护、遗产活化再利用等,使宜红茶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研讨会上,鄂湘两省宜都、五峰、鹤峰、石门四地共同签订《宜红古茶道保护利用战略合作协作书》,将携手推进宜红古茶道研究、保护和利用。
本次研讨会共收到相关学术论文59篇,经过深入的研讨,与会多位专家肯定了宜都作为“宜红古茶道”中集散地和对外运输转运站的历史地位及意义,认为宜都也是重要的“古道枢纽”,建议将其列入万里茶道申遗推荐点,并就如何更好地挖掘、传承、保护和利用宜红古茶道提供了诸多建议。
文字 | 荆楚网
编辑 | 廖东亚
编审 | 李广操 党艳秋
▲
点击蓝色标题即可查看往期推送
▼